查看原文
其他

“十三五”巡礼 | 攻坚克难立潮头 立德树人创一流

中山大学 2021-09-23


编者按

“十三五”以来,中山大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,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以“扎根中国大地、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、努力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”作为战略发展目标,凝心聚力搞建设,锐意改革促发展,进入了“迈进一流、追求卓越”的新时期。学校坚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“德才兼备、领袖气质、家国情怀”作为人才培养目标,打造“五个融合”卓越人才培养体系。学校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、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、面向学术前沿,实施大项目、大团队、大平台“三大建设”推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。学校实施“人才倍增”计划,建设“人才蓄水池”,提升师资队伍水平。近年来,学校形成了“三校区五校园”的办学格局和文理医工农艺全面融合发展的学科格局,形成了综合性、研究型、开放式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。


回首“十三五”,学校各单位勇抓机遇、主动发展,切实推动学校在党的建设、人才培养、学科建设、科学研究、师资队伍、社会服务、合作交流、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,助力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。


中山大学化学学科建立于1924年,已有近百年的悠久办学历史和优良学术传统。2017年,化学学科入选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。


“十三五”期间,化学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在基层党建、学科建设、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人才引进、社会服务、国际合作、文化传承等方面建设成效显著,实现了学科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。


党建领航出活力


化学学院党委坚持和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,树牢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,不断提升基层党建水平,强化监督执行。学院党委坚持党管干部、党管人才,2016年至今已发展2名国家级人才入党,另有1名国家级人才已列为发展对象;把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,扎实推进“双带头人”工程,教师党支部书记100%由教授担任;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党支部和行政党支部入选学校“样板党支部”培育创建单位。


学科建设攀高峰


2016年以来,学院以化学一级学科建设为中心,通过“强特色、补短板、育高原、攀高峰”四大举措推进学科发展。学院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,不断加强学科融合,凝练关键科学问题,着力提升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能力与原始创新能力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校化学学科在USNEWS全球排名中从第59上升至第35,已进入全球前50。


立德树人“高精尖”


2016年以来,学院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提出“以学为中心,强基础、重素质、突创新,促使人才培养可持续及多样性发展”的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指导思想,构建了“一体化、多层次、开放式”本科化学实验教学创新体系,从2016级起实行全程导师制全覆盖,探索出创新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新途径。该培养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


为精准培养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级研究创新型人才,学院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,利用小班教学、全程导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、开设国际专属课程等培养高精尖人才。2016届至今毕业的58名拔尖班学生100%升学至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。


化学学院拔尖班学子赴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学习交流

(来源:化学学院)


“十三五”期间,学院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、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国际、国家级竞赛大奖超过33项。2019年化学专业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;2020年化学专业获得国家首批“强基计划”招生资格


学院本科生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特等奖

(来源:化学学院)


科学研究最前沿


2016年来,学院以“三个面向”为指引,积极推进大项目、大团队、大平台“三大建设”,围绕学术前沿、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学研究:亲水超微孔金属研究框架(MOF)材料的研制,挑战传统多孔材料优先吸附烯烃这一限制,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优先吸附烷烃这一“反转”选择性,颠覆传统分离工艺,相关成果发表在《Science》上,入选“中国科学十大进展”30强;系列高性能稀土单分子磁体的设计合成,多次突破能垒和阻塞温度的世界纪录,相关成果与英国合作单位共同发表在《Science》上;通过使用空气作为氧化剂的仿生催化的方式实现本质安全,建立了仿生催化氧化的反应-分离中试装置,并应用于环己酮空气氧化制备己内酯(300吨/年)实现中试,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也是业内首套仿生催化工艺装置。


金属—有机框架材料拓扑示意图(左上)、金属—有机框架材料孔道示意图(右上)、

单分子磁体有效能垒突破1000K(左下)、单分子磁体磁滞回线开口温度突破20K(右下)

(来源:化学学院)


“十三五”期间,学院新增基金委创新群体、重大重点项目、杰青、优青、重点研发项目及课题、珠江人才创新团队等共26项。获国际科学奖2项,广东省突出贡献奖1项,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6项,“科学探索奖”1项。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优秀


人才引进建梯队


2016年以来,学院已逐步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、科研与教学兼顾的高水平教师队伍。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,兼职/双聘院士4人,国家级人才共59人次


社会服务遍开花


2016年以来,化学学院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,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。学院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攻关,开发应用于5G移动通讯用的低介电低损耗绝缘基材;开发耐高温无色透明柔性基材以代替玻璃用于柔性显示领域,产品关键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;牵头制定国家标准《测试印样的实验室制备第3部分:丝网油墨》,并于2020年5月1日实施。


低温成膜工艺制备无色透明聚酰亚胺薄膜

(来源:化学学院)


学院坚持“德才兼备、领袖气质、家国情怀”的人才培养目标,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支持中西部高校教育,鼓励优秀毕业生到基层、西部地区就业。


选调生巩发明深入基层一线

(来源:化学学院)


国际合作搭平台


2016年以来,化学学院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,搭建合作平台。中山大学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与国外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,形成了联合培养研究生、科研人员的互访交流机制,并获国家“111引智项目”支持,成立广东省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-中山大学Lehn 功能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


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、法国科学院院士Jean-Marie Lehn教授讲授“今日化学”

(来源:化学学院)


文化建设永传承


2016年以来,化学学院已形成一批富有化学人独特精神气质的优秀文化成果:编辑出版院庆20周年系列图书、《溯昔——中山大学化学人的故事》回忆文集;拍摄发布《化学之光》《灯塔》院史纪录片,以及《专业的秘密》招生宣传片。


学院出版《溯昔——中山大学化学人的故事》回忆文集

(来源:化学学院)


“十三五”期间,学院不断挖掘和宣传师生先进典型,访谈计亮年院士作品、康北笙教授作品先后获得教育部关工委2018、2019年“读懂中国”活动最佳征文奖


 “十四五”即将开展新的画卷,化学学院将抓住机遇、迎接挑战,发挥化学中心科学优势,推动学科交叉、应用化研究,对接国家战略布局和重大需求,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化学学科领军人才,为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!


“十三五”巡礼 | 体教融合,追求卓越

“十三五”巡礼 | 传道解惑铸心魂 砥志研思谱新篇

“十三五”巡礼 | 观五载风云变幻,踏磅礴大气之途


--- iSYSU ---

来源:化学学院

责任编辑:谭颖心

初审:赵现廷

审核:陈诗诗

审定发布:漆小萍


欢迎投稿&加入我们

isysu@mail.sysu.edu.cn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